舞台技術/進劇場流程篇          

由於每個演出的情形都不一樣,所以很難有一個標準模式的schedule可以套用,只能以一般狀況來設定,我們以檔期一個星期的一個新的製作為例,如果是星期五首演,理想中一般的schedule可能的情形,來分析舞台組每天會發生哪些事情。

星期一早上,第一件事一定是卸車,卸完車後,可能會先清舞台鋪地板,或是先讓舞台上燈光燈桿全降,通常燈光組會趕在吃中飯前完成掛燈的動作,所以在舞台上TD會把時間及主動權讓給燈光組,舞台組只能在儘量不影響燈光組的情況下,完成沿幕翼幕及其他軟景的懸掛,如果有多餘人力,可先在側舞台將景片分類或組裝,吃過中飯後,燈桿可能已經升人高,還在抄channel號碼時,舞台組先清舞台,鋪地板(或是早上就鋪好),讓舞監在燈光調燈前能在地板上完成調燈所需要的馬克,此時沿幕已在設定高度,讓燈光組隨時可trim燈桿高度,台上續掛未完之軟景或開始掛硬景,在未完成懸吊之前,為了安全起見,對於關工作燈及開始架設側燈,TD通常是不會讓步的,但是只要側燈位置在吊桿的長度以外,不影響吊桿升降,則多半TD就會讓步,通常在吃晚飯前,會完成懸吊部分,吃過晚飯後,燈光組多半開始調外區,舞台上的空間還是讓給舞台組工作,但卻是在台上無工作燈,或不影響調燈的微弱工作燈的情況下工作,所以有時不是TD不願把每件事做到完美再做下一件事,而是考量在整個schedule的情況下,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只好在每個時段中作最經濟及安全的考慮,先求有東西或功能性,至於完整性或美觀,只能在之後修整的時段再回頭調整,否則耽誤的不止是自己的進度,恐怕還拖累別組一起陪葬。在第一天收工之前,最擔心的部分無論如何一定要開始動工,如果發生與自己預判誤差太大時,才有機會開會調整或回家思考解決之道。

星期二早上,除了續做未完成的部分,不但喪失舞台的使用權(燈光可能開始使用調燈梯調台上的燈),還要開始應付舞監要這個要那個(舞監須把一場一場的場景定馬克給燈光調燈),吃過中飯,燈光繼續調燈,舞台一樣在黑暗中做未完的工作,如果台上有固定景會影響調燈,會請燈光先調該區域上方之燈桿,等到該區燈桿調完後,才能開始搶搭固定景,吃過晚飯後,通常設計會接在舞監之後開始來亂,面對他所見完成度只有60%的部分做善意的提醒或微詞報怨,在第二天收工之前,要把完程度提升到至少90%部分。

星期三早上,也許燈光開始做cue或是繼續調燈,舞台只能配合或插空隙搶調燈梯做最後微調,及完成設計的現場修改或補救工廠製作的錯誤,同時開始準備迎接另外一大批人來亂(演員或舞者),開始清側舞台,架導演桌,架工作燈,貼穿幫線,搭快換區,幫忙架intercom,開始忙碌觀眾看不到的區域,也同時研讀舞監交付的武林秘笈(換景cue表及fly cue表),在配合燈光作cue時,順便分配人力及工作,搶時間換景練習。有時舞監會安排dry tech.(沒有演員的換景練習),吃過中飯後,大軍殺至,表演者由舞監帶著做劇場導覽(舞台及後台),接著spacing(走位),run through,在第一次演員與fly cue相見時,為了安全考量,TD通常會希望能在有工作燈的狀態下,讓大家都有機會看清楚有多少事情發生,吃完晚飯開始技排或彩排記者會部分。

星期四早上,燈光通常會根據昨天表演者的地位refocus,然後修cue,導演也可能就昨天不滿意的部分再上台工作,吃過中飯,演員試mic,清舞台準備記者會,記者會完後,燈光繼續做cue,或是在晚上彩排前完成未完成之技排,吃完晚飯,正式著裝彩排。

星期五早上,最後將90%的完成度提升至全部完成的機會(當然包括新增加的修改),下午可能cue to cue或再一次dress rehearsal,晚上首演,演後可能有reception

星期六早上,可能配合燈光修cue或沒call在家睡覺,下午演出,晚上演出或放牛吃草或慶功宴或無。

星期日早上,除了辛苦點舞團會call0900外,其他大多不會使用,下午演完最後一場,晚上拆台裝車卸車回家。

這樣的schedule通常不會出現,因為演員上台來亂的時間愈來愈早,較仁慈的星期二晚上才來亂,有的甚至星期一晚上演員就上台,往往在台都還沒裝完的情形下就要清理危險環境,然後在首演日call下午,中間常常會合併取消部分流程,這樣壓縮的schedule似乎有成為常態的趨勢。對TD而言,星期幾首演沒有太大差別,因為舞台上良好的工作環境只有星期一下午,其他時間不是光線不良就是配合別人,在零碎被打斷的條件下完成裝台工作,在邊裝台的情況下邊準備配合演出的換景練習,所以不管是多大的台,幾乎不可能能夠有完整二天以上的時間給舞台,所以同樣的一分schedule大家一起看,心中的盤算卻是各自不同。有句玩笑話說的很好,同樣一個台可以一天裝完,也可以一星期裝不完,也因此有些人會擔心愈早做完,就愈多東西要改,可是劇場是teamwork的職業,我們不應自私的不顧與其他組的相互配合,畢竟覆巢之下無完蛋,觀眾花錢買票是希望來看一場完美的演出,任何一組的出包都會使演出留下遺憾與傷害,與其從頭到尾都在忙碌追趕進度,不如好整以暇迎接改變,反正計畫趕不上變化,早早做完,給自己多一點的應變時間,安全的完成所有工作不是很好嗎?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舞台技術/劇場安全之配重篇          

          劇場是危險的。這是我大學時學到的第一句話,劇場安全是一門說不完的課程,99%的意外都是人為疏忽,都是可以預防的,除了經驗不足之外,其實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是安全是靠大家自己掙來的。就像治安不能只靠警察,其實靠的是每一個人,同樣的,劇場安全不能只靠TD等少數人,因為再厲害的TD也不會火影忍者的分身術,無法跟在每一個人身邊,所以意外通常不是發生在TD面前,而是在很多人的一念之間,管他的,跟他拼了!往往十次裡面拼贏了九次,但是拼輸的那一次,有時後果是你想像不到的。很多時候大家都希望用經驗來弭補走捷徑或出怪招所增加的危險,但卻不是所有人的經驗都是厚實到足以支撐跳步驟的下場,如果所有的crew都是小韓師兄或是黃小凱,我想在很多的做法上我會更聰明””大膽,很多的方式選擇對我來說不是客觀環境的考量(設備夠不夠強壯到不被損害;或是物品能否毫髮無傷),而是我的crew夠不夠強,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但也因為如此常常一個人的分心短路就造成懊悔的結果。2000年的一次重大意外造成人員的嚴重受傷,使我幾乎離開劇場,但後來還是選擇以贖罪的心情留了下來,但是這種陰影卻是揮之不去,不時的出現在夢裡;在工作中,這種心理壓力是很難與人分享的,有些事是遇到了才會知道的。

     1996還是1997時雲門與時報及北藝大一起合辦邀請了一位美國的劇場安全檢查專家,在北藝大的劇場辦了個研習營,我記得他曾說過光是拆裝重鐵這個部分,就有四百多項檢查的項目,例如不能單手拿重鐵,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當時聽了下巴都快掉下來,這些年在裝拆配重時發生的意外也不斷發生,人飛上去,人掉下來,輕者手皮沒了受傷,重者失去了生命也不時耳聞,或是重鐵掉下來,主滑輪掉下來,幾個月前在高雄也發生演出時操作繩與重鐵架脫落分開,而我當時就是那桿的flyman

      手動桿好還是電動桿好,這是個爭論不休的話題,各有各的優缺點,近年來由於演出的需求,各式更樣的電腦燈在劇場也逐漸的廣為使用,但是外加燈桿的部分相較於舞台而言,他的危險性是小很多,簡單講只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在吊桿的安全承載範圍內,先加燈具再加重鐵;先拆重鐵再拆燈。至於舞台的部分,他不像燈桿和燈具是直接固定,因為一般燈桿及燈具是不被觀眾看到的,所以在吊桿能夠加燈的工作高度,正好也是加配重的工作高度,但是舞台卻不是如此,舞台一般常利用鋼索來懸吊景片,所以觀眾只看到懸吊景而看不到吊桿,也因此在配重的工作高度時往往懸吊物還躺在地上,吊桿還沒承載外加重量而處於失衡狀況,但是煞車的承載不只是每個劇場不一樣,而是同一個劇場每一桿都不一樣,因為每一桿螺絲調的鬆緊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幾乎在全省較大的劇場我都有煞著煞車繩子會跑的經驗數據),所以無法提供煞車到底能煞住多少公斤的數據,以免以文害意。

      解決失衡狀態時危險的方法有幾種,最常見的是增加煞車阻力及增加吊桿承重兩種方式,來平衡外加的重鐵重量,增加煞車阻力的方式最常見的方式有三種:1.將操作繩相互纏繞成麻花狀,再利用木條插入兩繩之間,同時使木條卡入懸吊系統結構中,以防止繩索因外力消除自然轉回,這是20世紀慣用的方式,沒有什麼不好,甚至到現在仍有許多大學劇場仍在使用。2.利用繩索打枕木結,以增加繩子的摩擦力。3.加鎖line lock(俗稱怪物或舶來品)以增加繩子的摩擦力。增加吊桿承重的方式有幾種:1.在桿尾增加沙袋配重,等到鋼索受力或懸吊物受力後再取下沙袋。2.用人壓住吊桿,有時會有人很帥氣的坐在吊桿上一手捉住吊桿鋼索雙腳離地,其實這是危險的,雖然能加全身的重量,但是萬一估算重量失準,加了太多的重鐵,就會在沒有任何安全裝備的情況下,坐著失衡的吊桿到空中去檢查反響板的灰塵,這是實際發生過的事。3.利用繩子拋過吊桿,再抓住雙繩,等到景片受力後再將繩子抽掉。(應避免直接用手捉住鋼索,這樣容易被割傷)。

       國外有些劇場會使用移動式捲揚機來使手動桿暫時便成電動桿,等到懸掉物完全離地後再加配重,我個人認為這是較安全的做法,但是要有完善的周邊配備,使這個方式能方便快速拆裝,否則裝拆不易加上操作人員不熟悉,自然會嫌麻煩而不使用,雲門去瑞典還是丹麥時,有一個劇場就是完全使用這樣的方式,印象中速度甚至比人加配重還快,幾乎沒有等待,桿子叫了就升了,等到降下下一桿我們工作時他們才配重,所以在時間的利用上更為經濟快捷。愈重的景愈不要跳步驟,寧可等到景組完,鋼索吊完,再加配重,以免發生更大的災難。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舞台技術/配重篇          

1.前言

配重的情形多半發生在手動桿的部分,有時不得已在重鐵平衡式的電動桿我們也會增加配重(懸吊物超過承載時為避免煞不住車),手動桿的配重形式有兩種:11(懸吊10公斤配10公斤重鐵)及12(懸吊10公斤配20公斤重鐵)。11的懸吊系統,例如國家劇院。12的懸吊系統,例如城市舞台(社教館)。當然一些新的劇場,在懸吊系統處有不同樓層的工作走廊,例如員林文化中心(11),或是竹北文化中(12),又比國家劇院等來的更方便。舉例來說:一個很重的懸吊硬景,如果配重時預估重量差太多,就只能硬拉下來更改配重,或是硬拉上去在地面操作處改配重,可是如果在每個樓層都可更改配重,就可選擇就近樓層來做改變。

     一般來說重鐵放入重鐵架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前後兩根鐵桿的,重鐵窄邊有符合鐵桿固定的缺口,重鐵由上方進入放置,如城市舞台(社教館),另一種是一根兩根或四根鐵桿,重鐵由側邊進入放置,例如國家劇院,新舞台等。上方放置的重鐵型式,容易夾到掌緣或壓到指頭,側邊放置的重鐵型式,要一左一右放置(避免缺口同邊,以免向外傾倒)。

     一般來說,基本配重的標示有以下幾種,1.在基本配重的重鐵上噴漆,例如國家劇院。2.在重鐵架中卡重鐵的鐵桿上噴漆,例如城市舞台(社教館)3.將基本配重與外加重鐵區隔開的例如台中中山堂。在加配重時也可利用重鐵上之小鐵片來區隔基本配重與外加配重,以利拆台時的復原。

      配重時,要等到flyman告之桿號(通常會搖繩子提醒是哪一桿),鎖定煞車,flyman稍為離開配重桿後(避免意外發生時被掉落物砸中),才能開始動作。配重人員在開始動作及結束配重時,都要告知flyman,同樣的,配重人員在動作時,flyman須升降其他吊桿也要告之配重人員,配重桿之前後桿嚴禁升降,以免傷到配重人員。

      配重時,習慣上會鬆開重鐵上方之固定,將區隔鐵片往上抬,騰出要外加重鐵空間,再用麻將夾夾在區隔鐵片下方,要注意當麻將夾頂不住脫落時,區隔鐵片打到指頭會很痛。

      在國外一些強勢的工會,有的為了保護配重人員的腰,甚至會規定配重人員一天的配重彎腰次數,不能超過多少次,或是將重鐵置於腰部高度的推車上,避免裝拆重鐵時的彎腰動作,反觀國內不少劇場,由於設計不良,配重人員須配戴安全吊帶,離開工作走廊,(爬到工作走廊下方,踩在懸吊系統結構上或是鄰近桿的重鐵架),不但自己危險,也增加重鐵掉落的機會。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舞台技術/搬運篇          

1.前言

我們常開玩笑的說劇場人是20歲的年紀30歲的腰,30歲的年紀40歲的腰。由於長時間的工作(首演前通常是每天0900-2200),再加上時間的壓縮,人數的不足,所以常常超時工作又沒有充足的休息,再加上姿勢不良,往往每個人身上都帶了點傷,星期日演完拆台裝車再卸車,星期一又要卸車裝台,日復一日,積勞成疾,所以正確的搬運方式是很重要的,要用巧勁而不是蠻力,要找到重心才會省力,也才不容易受傷,也要懂得借力使力,運用台車的幫助,達到安全又省力的結果。

2.一人搬運

     只有一個人的搬運,找重心是最重要的事,一般最常見的一人搬運的物品是較輕的景片,規格藍箱,舞蹈地板等。習慣上搬景片時,以4’X8’的木結構景片為例,我們會把4’方向做高,8’方向做長,將結構面朝身體方向,找8’的重心位置,這樣比較容易搬也比較不會弄髒景片正面,搬規格藍箱等箱子,記得不是彎下腰直接拿起,而是應該彎膝蹲下,保持腰的直立再搬著箱子站起,至於舞蹈地板,20沒裁的地板一捲大約45公斤,可以在彎膝蹲低時,先將一頭地板置於膝蓋上,再將地板拿起。

3.人搬運

通常超過12’的景片不適合一人搬運,有時不是重量的問題,而是因為景片太長看不到路,轉彎時會前面或後面掃到東西,容易發生危險,景片側立的搬結構較強壯,二人面對面搬運時,最好維持手的相對性(例如一人左手高右手低,另一人則應右手高左手低),較低的手靠近身體為主要施力,較高的手主要是維持角度,二人同時搬平台板等重物時,平的搬比側立的搬要容易省力(高過膝蓋就不影響走路),放下時要注意對方相互招呼,以免壓到手指頭。合力抬箱子時,要注意對方動作,如果是不算重的規格箱,可以一人一手抬對角線的把手維持平衡,就不用橫的螃蟹走路,要放下箱子時,小心別壓到腳。

4.多人搬運

需要多人搬運的物品,不是過重就是過大過長,要以最難走的人的速度為速度,在後面的人看不到地面,常常是扭到腳受傷的人,過長或過大的東西有時不見得過重,要找結構較強壯的地方施力,如果過重的東西撐不住之前,要告知其他人,以免忽然滑手造成別人受傷,

5.結尾

通常搬運東西最常見的傷害有以下幾種:1.被木屑戳到2.被鐵屑戳到或被鐵割到3.手腕扭到4.手指壓到5.腰閃到6.腳扭到。被木屑戳到時,最好能儘快順著角度取出,取出角度不對時,長長會留一節木屑於體內發炎,有針用火稍為消毒再使用最好,但往往找不到針,用膠帶黏有時會順利黏出,或是直接將刀片消毒,輕輕劃開取出,總之愈早處理愈容易取出。如果有小割傷又沒有急救物品可消毒時,有一個木工師傅提供的私房秘技可供參考,有一次我在工廠被氣動釘槍的釘針(45單針)所傷,當場手指頭噴血不止,然後就被木工師傅將指頭插入白膠桶內,再用電工膠帶纏起來,一個小時後我怕太緊缺血而將膠帶撕開,說也奇怪不但血止了沒感染,還沒有什麼感覺,不過這個祕技看看就好,有藥還是要循正規醫療方式處理。至於其他傷害多半是一人以上搬運才會發生的傷害,如果彼此注意對方的動作,大多的傷害都可避免,希望大家都能遠離傷害。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舞台技術/馬克篇          

 

1.前言

演出中演員能夠精準的站在正確的位置,或是換景時的台車道具能夠順利到位,靠的就是mark,所以習慣上我們稱一般用來定馬克的pvc電工膠帶為馬克膠帶,要在黑暗中能夠辨識的是俗稱螢光膠帶的夜光膠帶,在經過燈光照射(餵光)後能在黑暗中自行發光,所以在黑暗中大家才知道東西要去哪裡,有時在特殊位置(吸收不到光),又需要夜光膠帶時,我們也會使用釣魚用的螢光棒來替代,如果是黏貼在地毯上,pvc電工膠帶是貼不住的,通常我們會使用布紋膠帶來當做馬克膠帶,不管是電工膠帶夜光膠帶還是布紋膠帶,習慣上我們會在上面再加貼霧面透明膠帶,以防止馬克脫落。馬克一般都定在後腳(例如桌子有四個角,只定靠上舞台的兩個後腳),為的是減少舞台花的程度,太多的馬克對觀眾來說是個障礙。有時不規則形狀不容易定馬克(例如不規則石頭),我們會在石頭的上舞台面(觀眾看不見處),隨便找兩個接近地面處貼直條馬克,在地面上也貼二個馬克,使地上的馬克與石頭上的馬克能接在一起成為L型,就能每次都放在同樣位置,同樣角度。

2.馬克膠帶

     通常在第一次定馬克時,因為不知道總共有多少個馬克要做,所以習慣上我們會用白色馬克膠帶,上面加註場次及名稱,等到都確定之後,會利用不同顏色或形狀來分不同場次,等到調燈或做cue時,再換成其他顏色或形狀,有時我們會將每一場的顏色或形狀貼在換景表上,例如S1是黃色,S2是藍色,S3是紅色……..如果已經知道是要在黑暗中使用的馬克,就可直接換成夜光膠帶,等到彩排完,演員及技術人員熟悉後,在首演前再將馬克修小,並加貼透明膠帶。

3.夜光膠帶(螢光膠帶)

   由於夜光膠帶較為昂貴,又要避免暗場時滿天星,所以習慣上我們會將夜光膠帶剪成36毫米(mm)的寬度使用,長度約莫2.5公分至4公分(為了方便配合2吋透明膠帶使用),由於夜光膠帶沒有不同顏色可區別,所以我們會製作成各種形狀,例如L、◇、□、△、+、TEFIBAHVX……。由於製作夜光膠帶較為費時,有時我們會事先製作好各種型狀,黏貼在小塊地板或是檔案夾的膠膜內頁上,用透明膠帶護背,要用時再將一個一個撕下使用。拆台時多半會將夜光膠帶回收重複使用,不是因為價錢的關係,而是為了製作費時的原因。在側舞台翼幕間的箭頭通常會做的較大,以方便演員辨識。

4.結尾

舞台時要小心不要把馬克清掉了,有時也要注意新來的館方清潔人員,會熱心的雞婆幫忙清理舞台,而順便將台上馬克全部撕掉,例如果陀劇場莫札特謀殺案在新竹演出時就發生這種慘案,對於夜光膠帶,有時也會發生製作上的疏忽,將部分夜光膠帶貼成反面,由於顏色與背面膠紙相似不易察覺,在亮燈時是B,暗場時卻成了P,而造成暗場換景找不到馬克的窘況。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舞台技術/表演者安全篇          

在進劇場之前,導演與表演者會先在排練場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設計群及舞監陸續加入一同工作,幾乎所有的排練場空間都不會比實際演出的舞台大,大部分的排練空間連翼幕都沒有,更別提懸吊系統,所以在只有馬克標示,替代道具或簡單燈具(或是日光燈)的排練空間裡,所有工作的人都需要一些想像,但是表演者的走位、說話速度、節奏與動作等,都是在進入劇場真實表演空間之前,就已經被導演設定好,所以在劇場安全的範疇裡,表演者是最弱勢的一群人,除了要在既定的時間或音樂內熟悉新的空間,走位動作的放大及調整,還要適應許多新增加的危險狀況,例如從天而降的懸吊物的威脅、地面上的台車景片的移動、從燈光直射眼睛到全暗的環境、在黑暗中換景四處冒出的黑衣人等等,在暗燈時因燈具照射後的暫時視盲的狀態下,要躲開天上地面各種危險迅速離開舞台,還要注意側台的翼幕及側燈,又要趕著換裝或快速穿場,其危險狀況往往遠超過在觀眾席導演桌工作的眾人的想像,每每在執行換景任務時,都會十分同情表演者的處境。

     表演者是不會擁有技術人員手上的換景cue表或是fly cue表,也不瞭解燈光轉換及換景動線及內容,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所以他們只能將自身的安全交付給擁有資訊的強勢者手中,我始終認為不在開工作燈的狀態下,起碼讓表演者及技術人員有一次機會能夠了解,有多少事情會發生,哪裡是表演者的安全路線,就要求暗燈直接來的決定是非常不道德的,如果有危險性的換景(例如演員在台上時硬景要著地的換景),又不開一次工作燈或是告知提醒,就要燈光舞台及演員一起碰運氣,這樣做就像是把人丟到黑暗的碰碰車車陣當中,下這樣決定的人是不負責任及十分可恥的。給大家一個機會有這麼難嗎,亮一次工作燈讓演員知道危險在哪裡,讓技術人員知道演員的動線,讓導演知道換景時演員及crew的危險,讓call cue的人知道cue的內容,而不是傻傻的念盲cue發生意外時,聽cue執行動作的crew也被迫成為加害者,往往決定讓台上的表演者及技術人員置身於危險狀態下的人,要不就是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就是始作俑者,要不就是推卸責任的說怎麼這麼不小心,有人願意自己成為意外的當事人嗎(不管是被害人或是加害人)?但擁有愈多資訊的人,往往愈會以為別人都像他擁有同樣的資訊,或是像他安全的坐在觀眾席,用想的就會一切如計畫般的一樣順利美好,但不幸的是,現在在演出前的時間越來越少的情況卻愈來愈多,往往省到演員的spacing也是run through也是dry tech.也是cue to cue,甚至這些都省了就直接rehearsal,如果都沒出事就賺到許多時間,但冒的其實是人員受傷、設備毀損及取消演出的風險,在科技發達的現在,人也像電腦般精準或是裝了衛星導航嗎?我想不是吧!

       有很多悲劇是可以不要發生的,例如燈光修cue時暗燈前告知台上的人,或是在側舞台看到危檢的技術人員的提醒,或是執行危險動作時不的不抗命的執行者,再安全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意外導致危險,但是絕大多數換景只要是讓所有人有一次機會,能看到所有事情的內容,幾乎都是可以避開危險的,但是大多數人的身分都是聽從指令的人,擁有決定權及掌控時間下指令的少數人,如果不在乎別人死活,硬要碰運氣,在台上的所有人也只能自求多福。

      劇場是危險的是我在課堂上學到的第一件事,怎麼感覺我的劇場跟坐在觀眾席工作的人的劇場不是相同的劇場?安全是不可妥協商量的最高準則,把主意動到省略安全考量的結果往往沒有好的結局,最笨的人就是為了省時間,拿安全做賭注的人,一旦意外發生,不管是表演者的受傷,或是設備的損害,損失的將會是想節省時間的數倍時間,伴隨而來的往往還有額外善後的時間,以及人員調整更動的困難,嚴重時甚至會面臨整個演出的取消,或是一輩子良心的譴責,一個演出有多少次危險換景?了不起十幾二十次吧,每次先花個一分鐘亮燈做一次,難道真的沒有這半個鐘頭嗎?不要總是等到意外發生後才來懊悔。沒想到、早知道、對不起、這些都不是一個專業劇場所應出現的態度,可惜的是,我們被迫面對這樣的環境似乎已成常態,處於相對優勢的我們尚且如此憂心,請絕對優勢的舞監大人們可憐可憐劣勢的表演者吧,別再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了。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舞台技術/intercom          

1.前言

演出中各個部門的聯繫方式不外乎intercom與對講機二種。兩者最大的差異是intercom可同時多人同時說話,可及時反應溝通,但是對講機不行,必須要等到說話的人放掉通話鈕,才能說話,說話時還要多等一秒,否則話頭會被消音不見。所以就演出的性質而言,intercom是比較適合的通訊聯絡方式,但是當intercom數目不足時,對講機是一個比手機更適合的選項。由於intercom與對講機是多人共同使用的聯絡方式,有一些基本禮儀是不能不注意的,例如穿脫intercom耳機之前,一定要確定麥克風已經關閉,否則這樣一個小動作,就足以使線上所有人為之瘋狂,那感覺就像是把你的耳朵壓在吸塵器上,震耳欲聾,不幸的是肇事者一點感覺都不會有,但受害眾人一定是罵聲連連,可能在心裡把肇事者的十八代祖宗都問候了一遍,所以有些不知情的小朋友第一次使用intercom,再加上好奇的小手亂按,滿心歡喜的帶上耳機就聽到一陣陣咒罵聲如潮水般湧來,有的人被罵的一頭霧水,有的人被罵了還不知是在罵自己。另外保持線上的暢通也是非常重要,說話力求精簡精確,話說完畢立刻將麥克風關閉,不要風花雪月說一大篇,影響舞監call cue,任何人都不能插舞監的話,有時在舞監call cue的空檔想說話時,要先問舞監現在有沒有時間說話,例如:舞監我現在可以說話嗎。記住舞監在intercom上就像是路上的救護車,擁有絕對的優先使用權,當舞監開口時就像聽到救護車鳴笛,任何人都要把路讓出來。

2.intercom

     Intercom可分為有線(belt)及無線(wireless)兩種。一般來說一個clear-com的無線intercom主機配置4副子機,大概要新台幣60萬左右,算是十分昂貴,至於一副無線intercom主機,配置10副子機外加4個強波器的組合,價錢更是昂貴。至於有線無線的差別在於有線的較為穩定,但是帶著訊號線不易移動綁手綁腳,訊號線常容易使人絆倒造成危險,所以戴的人要不時順線,將過長的線拿在手中或移至安全處,移動時要確定線是否有被壓住或長度不夠,有時劇場內配置的intercom迴路插孔不夠,需要從別人身上的station接訊號線出來使用,就像雪橇犬一樣自己被綁了又去綁別人,換景時一個往左一個往右,一旦訊號線勾到或是不夠長,悲劇就發生,所以有線的intercom較適合定點使用,例如在控制室的燈控或音控。無限的較易發生訊號受到干擾發生串音現像或是不穩定,如果有人跑出主機接收的範圍外,就會發生雜訊,使線上所有人都受到干擾,令人瘋狂。同樣的,當有人的wireless電池沒電時也會發出干擾噪音,但是他的優點是活動性強,可自由移動,最適合躲在台上換景的技術人員使用,甚至有些外國演出團體技術人員來的不夠,舞監就躲在台上的台車後邊換景邊call cuewireless使我們就像是剪斷韁繩的野馬,重獲自由。至於不管是有現無線,如果耳機與station之間的線過長,可用膠帶收短,以免蹲下後起身時膝蓋勾到過長的線。

3.對講機

   相對於無線intercom而言,對講機就便宜許多,以Motorola 1專業對講機為例,一個全配的對講機含耳機、麥克風、皮套、吊帶、皮帶式配件等大約是新台幣1萬元上下,有16個頻道可使用,最適合劇場館方人員使用,例如舞台在頻道3,燈光在頻道4,音響在頻道5,前台在頻道6,舞監在頻道7……,有時演出中某些部門需要持續通話,例如燈光的cue caller要持續call追蹤燈的cue時,除了使用intercom的不同迴路,對講機也是不錯的選擇 。又如明華園常常台上亮燈換景,十幾個人要同時動作,如果沒有對講機的幫助是做不到的,總不能要舞台技術人員像地鼠般將頭從樓梯、柱子、石頭後探出看側舞台給cue吧。每一場演出前,檢查電池的電力是否足夠,頻道是否正確鎖住,耳機是否正常等例行工作是一定要做的。

4.結尾

在需要同時使用intercom及對講機系統時,只要購買interface就可以整合對講機與intercom系統,舞監也不用在使用intercom系統時還要按住對講機的通話鈕,有時緊急時會搞不清楚哪些人須用intercomcall哪些人須用對講機來call,目前只有新舞台有此配備,在買不起昂貴的無線intercom系統的情況時,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舞台技術/繩結篇

1.前言

劇場的吊桿是固定的,但是每個演出對吊桿的需求又不盡相同,有時在需要吊桿的位置又沒有適當的吊桿可以使用,或是燈桿與舞台所需的吊桿太過接近時,就需要繩子來幫助我們把吊桿喬到所需的位置.如果前後吊桿會碰撞時,通常我們會將念頭動到演出中無須升降的吊桿上,例如燈桿或沿幕翼幕,至於如果不幸前後吊桿都需要升降時,可用開口滑輪套進所需移動吊桿之鋼索,做適當的調整,除此之外有許多的情況下都需要各式繩結才能解決問題,但是繩結有千百種,常常學了一堆但不常使用,等到要用時又記不起來,就好像要背住全校同學的名字是困難的,但是天天見面的班上同學,不用刻意去背也不容易忘記名字,所以學繩結要重質不重量,求精不求多,能靈活應用5個繩結,比學會不知如何運用的20個繩結要來的有用,如何能夠學了繩結卻不容易忘記?除了不斷練習外,另外的秘訣就是手勢與口訣.打結容易解結難,學結容易教結難.以下5種繩結1.伸縮結2.床單結3.迫緊結4.雙套結5.撐人結.5個繩結也許名稱不盡正確,但卻是我個人認為在劇場內,最常用及最好用的繩結

2. 五個基本繩結

1.DSC012692.DSC012713.DSC01273 

4.DSC012705.DSC01272

1.伸縮結(可別拿來上吊哦)

口訣:繞過另一根繩子跟自己打單結

使用情況:固定用

      2.床單結(接繩結逃獄專用)

口訣:左手作環,右手從環中出繞過兩條繩後再回到自己手上

使用情況:可將兩條大小粗細不相同的繩子相連結

      3.迫緊結(繩子的TURNBUCKLE)

              口訣:兩個伸縮結之應用

              使用情況:將吊桿往上下舞台拉

      4.雙套結(懸吊重物)

口訣:右壓左右壓左一壓二

使用情況:懸吊重物

5.撐人結(結中之王)

口訣:樹尾壓樹頭,兔子從樹洞中跑出來,繞過樹的後面,再跳回樹洞中

使用情況:配合安全扣使用

3.結尾

十多年前當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會的繩結只有綁鞋帶的蝴蝶結,以及我們戲稱的後浪結(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氣死在沙灘上),因為不會打結,每每上grid外加時,總是不放心的打了5,6,7,8個單結,就成了後浪結(其實就是死結).等到拆台時就聽到一陣陣咒罵聲,天籟般從天而降,所幸後來慢慢跟孟超及聖凱學了不少繩結,才遠離後浪結的噩夢,根據我這些年的經驗,只要能充分運用這5個基本繩結,在劇場內幾乎90%的狀況都可解決,這並不代表其他的繩結就不必去學習,例如枕木結對flyman就是十分常用與好用 (配重失衡時) ,又如過滑輪的繩子不夠長時,床單結就不適合,只能靠捻接的接繩結.每個人慣用的繩結不盡相同,但每個舞台的技術人員都會遇到需要打結的時候,希望要用時能迅速打出所需的結,而不是腦袋打結.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舞台技術/雲門復出時的工作態度篇          

     1991年,雲門在休息了兩年半後宣布復出,在雲門復出之前,只有帶我進劇場的學長球球,會無私的不斷教我(那個年代的學長其實是用罵的方式在教),在我大三時雲門復出,復出首演前二個月的某一天,和阿桃學長(後來升格為桃叔),老賊學長,還有現在在作記者的同學張智龍,一同到內湖萬客隆附近的貨櫃出土(貨櫃門因為兩年多來的路邊風砂堆積,要把沙土挖開才能夠開的了門),貨櫃裡放的是復出前紅樓夢軌道,白蛇傳的蛇窩等較大型的道具,當然還有許多我不記得的物品,炎炎夏日在貨櫃中真是揮汗如雨。末了,我那大我12屆慈祥的學長阿桃,竟然一本正經的要我用摩托車,把白蛇傳蛇窩載回雲門實驗劇場,在八德路監理所對面三樓的辦公室,於是我就和同學張智龍騎著摩托車,一路搖搖晃晃的載著4長的蛇窩上路,沿路上所有的車輛及行人都向我們行注目禮,當然還包括在路上先後遇到的3輛警車,到了雲門,腰也閃了,手也廢了,搖了搖牙齒,好在牙齒還沒掉,只是咬的嘴巴快抽筋。

     記得那時的魔鬼士官長郭遠先,總是用一身阿諾般的肌肉,溫和的口吻要求我們一堆事,例如他會非強迫性的強烈暗示,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黑色霹靂包、板手、黑色手電筒、黑色瑞士刀(那時還沒有怪傢私),自然黑衣服、黑褲子、黑襪子是一定要的啦,哦對了,扣子最好也全部換成黑色的。貼地板時,總是要一道一道先固定一邊,學老外搭肩一路蹭過去拉皮固定,還要粉墨斗彈線對齊,然後才貼膠帶固定。撕膠帶?不!不!不!要用瑞士刀輕輕直角劃過,ㄟㄟㄟ,可別太用力傷了膠帶下的地板了,至於地板,當然在復出前二天,我就和遠先在國家劇院的後下舞台將新開苞的地板全部裁成一樣長度,在裁之前不用說地板已經攤平放置一夜。至於所有的線路,一定是燈光音響分開,全部直角轉彎,像鐵軌般排列整齊,每條膠帶大約25公分長,間距30公分一條,他總是在忙碌的空檔不說話的拿著瑞士刀,邊搖頭邊修我們貼的長短不一的膠帶。

      以前的翼幕是可憐的,身上總要被34個木頭幕夾夾住,硬是要把軟的布幕搞到像硬的木板一樣,翼幕間有穿幫線還不夠,要有夜光的↓,側燈架上要綁LED燈,色片夾上要貼夜光膠帶,只有警示不夠,側燈的腳要用海綿墊或毛巾包住,這樣萬一舞者踢到才有保護作用,側燈架後當然配置面紙盒及垃圾袋;還有工作燈及踩腳布,清舞台,拖把用手反覆搓洗,分三次擰乾,務必滴水不漏,所以一道地板從左舞台拖到右舞台時,左舞台已經乾了,而洗一次拖把,最多拖二道地板就要再洗,總之沒事就在拖地,甚至有時有些舞者穿白襪子在台上上課,下課時襪子還是白的,當然那時的工作人員要上台也全部脫鞋,所以我們會將黑襪套在白襪上(白襪很多,黑襪只有幾雙來不及洗),黑襪是不穿到鞋子內,怕臭難見人。

     所以雲門出門家當是要帶很多的,不但是要帶自己的掃把、畚箕、拖把、靜電拖把、毛巾甚至upright翼幕、沿幕、大黑幕……。而且是愈來愈熱鬧,遠先、阿Paul、陳龍傑、孟超,就像是一群意見不合的老園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法與想法,於是雲們的孩子從小就在台港英美的國際養分灌溉下成長,再加上老林,真是像101跨年煙火,精彩萬分。舉例來說,在復出時候的雲門,是沒有用遙控器或是進DIMMER這回事,一定是一台煙機一個人,除非是在暗場大濃煙,否則亮場的淡煙一定是持續以每次不到一秒的節奏點放,如果太慢放手,就會有人問是失火了還是印地安人在放狼煙。演出中側台是沒有人敢講話的,除了intercom必要的回答,一定是在不影響舞者的地方拿著手電筒,隨時注意舞者進出需不需手電筒幫忙,當然也不會有人在側台與周公下棋或玩PS2

      那個年代的人好傻,一堆人不藏私傻傻的教,當然也有我們這些小朋友一直傻傻的學,好懷念那個單純的年代,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舞台技術/裝卸車篇          

1. 前言

幾乎大部分的演出都逃不掉裝卸車,燈光及音響的東西大多都是規格箱等較易堆疊,但是舞台的內容千變萬化,總有怕碰撞的易碎品如玻璃茶几、壓克力招牌,有時也有一堆不能重壓又不規格的大道具如床、沙發、衣架等,當然也會有一些浪費空間不易固定的大東西,如旋轉樓梯等,台車、景片等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總之就是要在固定空間(卡車)內,將所有的東西塞入並且可以毫髮無傷的到達目的地,然後能夠順利卸車,簡單的說就像是玩實物版的俄羅斯方塊。裝車時考量優先順序依次為:1.節省空間全部裝完2.力求安全穩固3.所有物品不受損傷4. 卸車方便5.重的物品先裝在車頭司機駕駛時較穩6. 重量分配平均勿使車子偏重造成駕駛負擔。由於路上運輸會有前後(緊急煞車)、左右(轉彎)的移動,而貨櫃還要加上上下(海浪起伏),所以有時貨櫃的裝法與卡車會不盡相同。

2. 裝車

     1. 景片斜邊朝上平邊做底

     2. 景片平整側邊先進不規則斜邊朝車後

   3. 景片上漆或繃布正面相對(面對面背對背)

      4. 景片長的,規格的先進

      5. 若車子可能裝不下,可利用景片上緣造成U字型(最高的放最外一片)                           

     將一些小的不規則家具放在景片上節省空間

      6. 長度不同的景片長短交錯(先長後接短,側邊再先短後長)

    7. 未上漆之結構用來塞側邊縫隙卡緊

      8. 利用景片長度不同造成後面ㄇ字型(最長的放最外一片),將一些小的

         不規則家具放在景片後面凹槽處,既可不受擠壓又可節省空間

      9. 較重物品如平台板放在司機側較易駕駛

     10. 窄長的景片為省空間可上下相疊,旁邊再用大景片靠緊

     11低於8’的片子或門板能站就不要側躺,較省空間

     12台車上勿堆疊超過輪子或台車負重之物品

     13長條管狀物可利用台車底下之空間

     14脆弱長條物品,可用繩子綁在車子上方空間(利用帆布鐵架結構)

     15重的在下輕的在上

     16如果裝車人數夠,車上最好至少三人(二人搬運一人扶著景片)

     17可留一二片夾板最後裝車,以免在上方輕的物品飛出車外

     18可留一些空的台車最後裝,卸車時較方便

     19可用繩子或迫緊帶先部分固定

     20小心漆桶勿放至高處或翻倒

3.卸車

    1. 車上卸車的人最好是裝車的人或TD或是資深crew

    2. 如果卸車人數夠,車上最好至少三人(二人搬運一人扶著景片)

    3. 拆卸景片時最好先將第一片稍微移開扶住下一片後才將第一片搬走,以免後面景片傾倒

    4. 站在物品上注意結構是否夠強壯,以免危險及損毀物品

    5. 注意車下搬運速度,等有人準備接手時再搬

    6. 台車在油壓升降平台上要注意輪子勿滑動,造成車下人員危險

    7. 升降油壓升降平台要特別注意,勿夾到工作人員的腳

    8. 絕不在人員或物品移動中升降油壓升降平台

    9. 不要為了搶時間分二處同時拆卸易發生危險

   10. 抽長條鐵管或木條時注意後方的人,勿造成別人的受傷

   11. 推台車時儘量推底部以免上方物品掉落

   12. 如果沒綁的台車過高時寧可先搬上方物品降低高度

   13. 傳遞物品時確定接的人接好了才鬆手

   14. 過高堆疊物品下車時油壓升降平台及車上都要有人扶著

   15. 寧可將散裝物品分別運下車再堆疊至台車上

   16. 需要二人以上才能搬運的物品,寧可放慢速度

   17. 如果卸車處地面不平,寧可車上增加人力,以免輪子類物品滑動造成危險

   18. 過重台車推不動要左右搖晃改變輪子角度時,注意對面人的手勿造成別人受傷

   19. 兩人同搬一物站在不同高度時,要注意不在車上地面高度的人的速度

   20. 兩人同搬一物,因後下車的人看不到地面,在前面的人應放慢速度,並提醒地面是否有障礙物

4.結尾

.往往自己不小心,造成的都是別人的受傷,裝卸車時,人員的安全是唯一的考量。發生受傷意外,會浪費更多時間及減少戰力,增加其他人更大的負擔。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