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懸吊系統與場館營運之關係4
電腦吊桿好還是手動吊桿好?三十年來我應該在國內外超過200個劇場演出過,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因為設備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的人操作相同的設備會有不同的結果,2003年幾米音樂劇[地下鐵]澳門演出,電腦吊桿全掛不能用,好在澳門文化中心是一桿電腦吊桿配一桿手動吊桿交錯,我們可以改為全用手動吊桿不用取消演出,2005年當代傳奇[慾望城國]美國巡演,彩排時要降的布景沒降,他前一桿的沿幕降下來了,等到下一個cue那桿布景要升走時,他後一桿的翼幕飛掉了,演出前老美的TD自以為幽默的找我去看懸吊區放了一個收錢的帽子及一張紙,上面寫著會再看見沿幕飛進或翼幕跑走嗎?他們在打賭演出會不會又拉錯吊桿出包,我氣得拿給他一捲黑膠帶說,我知道我很不禮貌,但是請你把演出中不該升降的吊桿,用膠帶把煞車和操作繩纏起來以免拉錯吊桿,我必須對劇團及觀眾負責,我想如果你是我應該也會這麼做吧!老美沒吭聲照做了,表演工作坊[寶島一村]陸巡時,賴老師受不了大陸電腦吊桿速度太慢(館方安全理由極速只能到50%),直接指示只要飛掉的布景底緣過人高就亮燈,不用為了等吊桿完全飛掉破壞整個戲的節奏。
不管哪一種懸吊系統,最重要的其實是使用的人,大陸劇場不乏國際大廠昂貴的進口設備,可多半僅僅限於買了昂貴設備卻忽略了人的教育訓練,有些劇場甚至只有某人在才有完整功能,換了人操作就只能把電腦吊桿當電動吊桿使用,十分可惜,而有些地方雖然是手動吊桿的懸吊系統,為了安全、責任、保障工作權或其他理由,一樣是由館方指定的人來操作,演出團隊不能自己操作,例如美國、香港文化中心、澳門文化中心.....,但不可諱言,全世界qualify的flyman或是operator愈來愈少是普遍的現象,如何透過教育訓練補充新血及在職訓練補充新知,是場館經營者無可避免的一門功課,應該保留部分預算做為教育訓練之用,不要買了設備就沒事了或是只靠廠商的教育訓練,那是不夠的,再好的車不會開也沒用,久了就成為廢鐵,如果演出團隊不熟悉設備而發生意外,館方一樣免不了要處理善後,與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先教育防範。
如果是電腦吊桿的劇場,走向證照制度是未來必走的方向,也才能幫助解決員額不足的問題,我記得1996年雲門去瑞典演出時,那劇場只看到一個 keyman,館方真的就一個管鑰匙的人,燈光、音響、舞台電腦吊桿全都是我們邀請單位找的技術團隊來操作,他們說大家都有證照慢慢地就不需要養這麼多館方了啊,很難想像要走到這一步需要多長的時間,但至少可以慢慢讓有證照的人成為館方的補充人力,而台灣目前只有一張TATT的燈光技術士的等同國家證照,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如果是手動吊桿的劇場,也不該只是讓演出團隊自己操作吊桿責任自負,除了保養維修之外,館方應該可以有教育訓練的積極作為,來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及提高設備的使用壽命,讓更多的新血有熟悉設備及操作的機會,才不會一直有不專業搞破壞的人來製造意外,設備壞了,使用單位要賠償不開心,接下來的使用單位沒設備可用也不高興,館方要臨時找廠商來修復,增加一堆工作也不樂意,還不如像台南文化中心與台南大學合作舉辦技術研習營,讓更多的人在劇場內實際學習操作設備的正確知識及技能,大家都學會後意外減少,館方也樂得輕鬆。
南大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