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門精神1          

     記得多年以前,有個電視節目專訪林雲大師,他提到了雲門的林老師,他說林老師不是一個不怕死的人,也不是一個不知死的人,他根本就是個找死的人。如果你問雲門人什麼是雲門精神?恐怕十個雲門人會給你十個不同的答案,就像你問觀眾看完林老師的舞後的感想,是無法得到標準答案的。因為雲門不像許多企業有精神標語或是準則,雲門不是沒有自己的企業文化,只是雲門多半是用做的而不是用說的,林老師總是衝在最前頭,往往你拼了命才能勉強跟上他的腳步,所以就是一直做就對了,當然不是埋頭胡作一通,而是像何飛鴻在[自慢]書中提到:嚴格來說,工作有四個層次:有做﹑做完﹑做對﹑做好。而在雲門,是沒有「有做及做完」這二個層次,只有「做對及做好」這二個選項,而且不是只看結果,是連過程都不能妥協,因為沒有對的過程就不可能有對的結果,即便是運氣好矇出好結果,也是不被接受的,因為你不會一直都運氣好。

     所以雲門農場栽培出的小孩,多半是只會傻傻的做,專心的將自己該做的事做對及做好,其他的雜念都是不需要的,因為在雲門每個人都是一個小齒輪,只有每個齒輪都運作正常,整個機器才能正常運作,所以從雲門出來的孩子,多半是很低調的,因為他們知道雲門打的是群體戰,而非個人戰,所以自己其實在能力上並不會比其他非雲門人強到哪裡,強的只是說不清楚的雲門精神而已,甚至雲門的孩子在面對別人的稱讚時,常常會因為不習慣而不知該如何是好(embarrassed),因為將事情做對及做好本就是應盡的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而得到稱讚,不是件奇怪的事情嗎?另一個雲門所給的重大課題,就是壓力,每個人面對壓力的處理方式都不同,但是在雲門要求的不只是責任,而是「當責」的壓力下,每個人都必須去面對自己,如何將肩上的千斤重擔轉化為前進的助力,因為每個人扛的不是雲門的招牌,而是自己的要求及良心。

     雲門技術組是沒有簽約的,也不用上下班打卡,完全是責任制,每個人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將份內的工作做好,現在想想,當年在雲門的訓練,根本就是TD的訓練:多少時間、多少人、多少錢、多少事。在自己給自己壓力的情況下,藉由做事來培養良好的工作模式、邏輯思考及面對壓力,所有這些訓練都隱藏在自己給自己安排的工作中,而能力也在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中慢慢養成,所以雲門的人沒什麼了不起,也不是多厲害的角色,了不起的是頂得住壓力,厲害的是那股堅持的傻勁,而當時我們幾乎是一人一組,所以也習慣不用爭功推諉,因為好壞都沒有別人可以推卸責任,又因為一人一組,所以都不願意造成別人的負擔,因為不管是燈光、舞台、音響或是服裝,任何一組凸槌就是技術組的凸槌,所以相互配合與互相支援也是自然養成的習慣,也因為有teamwork的觀念,所以視野會比較開闊,比較會將心比心,而較為合理的製作期,使得每一個人都全程參與製作過程,再自己進劇場完成裝台及演出,所以也沒有理由可推拖,時間不夠,預算不足或是廠商製作不良,這些都無法成為藉口,因為從頭到尾每個階段你都全程參與,要如何推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