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談文化中心

    老林去奧地利導演了歌劇「羅生門」後(好像是1996年),有感而發的說出了「台灣只有賺錢的劇院,沒有專業的劇場」,雖不記得導火線的原因是什麼,但是早年在雲門跟著在世界碼頭間征戰的我,當然能體會林老師在說什麼,當年在藝文界也引起了軒然大波,所以後來兩廳院改制成行政法人之後,我有機會進兩廳院當資深統籌舞監,也期許自己能以一個跑過世界碼頭的使用者的角度,來幫助兩廳院往專業的方向靠近,可惜我只撐了四個月又十天就陣亡,沒進去當管理者之前,總認為兩廳院這麼多人真會躲,每次要找人都要等等等,等到自己當管理者(期許自己是專業的態度與服務),幾乎每個月加班時數都超過100小時,而當時的演出技術部,統籌管理組(舞監)及技術組(舞台燈光視聽)加起來將近40人,還有工務部(空調水電等)、行政管理部(安全事務組、清潔組等)及其他部門加起來近200人,來服務四個廳(國家戲劇院、國家音樂廳、實驗劇場、演奏廳),這樣的人力都不能讓所有使用者感到滿意,抱怨聲仍時有所聞。

    這使我在聽到很多人覺得離開台北的劇場,到中南部的文化中心根本就沒有專業的技術服務,就只能自求多福等評語時,會比較有多一份保留,因為離開台北資源更少,沒人沒預算可是事情不見得會變少,以前常聽有些文化中心連加班費都沒有,經過這次的訪談,發現有的文化中心技術人員只有四個人,2人一組輪班,每天2個人要管4個場地,加班費每月最多不超過20小時,每小時137元,薪水是約僱人員的上限,加了加班費才三萬多,這樣的人力及薪資,你還能期待他們能有什麼專業的館方技術服務?有的文化中心舞監、燈光、音響、舞台、機電一人一組,總共五人連輪班都不能,忙碌時連著三個月每天要上班12小時,月休1日,沒加班費,一樣要管好幾個地方,他們自嘲已經練就了生病會避開那幾個大月的能力,有的文化中心的後台技術人員是由機電組負責,當我問到他們是否是「本科系或是相關科系」時,他們一本正經的回答:當然一定是本科系的,都是跟「機」、「電」有關的科系。

    又要馬兒肥,又不給馬兒草,只是一味的指責馬兒不肥,有時真的不是馬兒不願意肥,也不是馬兒愛到處亂跑,我相信很多地方都是因地因時制宜的結果,當我問到他們對這份工作的感想時,是覺得累還是仍舊保有熱情,得到的幾乎都是「習慣了」的答案,許多文化中心都是十幾年來沒補過人,談了許多年的加班費也從沒獲得解決過,總之是認了、習慣了,黑鍋揹慣了、笑罵任由人,這樣的心態與工作環境,恐怕多數的台北人是很難體會的,當然同樣惡劣的環境,也會有不同的結果,就像嘉義民雄的二個館方,出身於雲2的舞監及TD,有著本科系訓練及新舞台或雲2的歷練,雖然同樣是2個人要管好幾個場地,雖然自嘲飯碗保不保要看縣長選舉的結果,可是他們的堅持與咬牙苦撐,盡力做好專業的技術服務,他們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裡,貧瘠的土壤一樣是會開出美麗的花朵,只是需要更多的努力與堅持,只希望他倆年輕的熱情不要太早就消耗殆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