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替代道具到底要多像篇          

     這幾天在國光劇團與大師羅伯威爾森工作,這是兩廳院與國光合製的案子,預計是在明年「歐蘭朵」的演出,這兩星期在國光劇場工作,我個人覺得對於國光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經驗,因為對於團體或是劇場的館方而言,通常都有一套自己既定的運作模式,好處是大家會很熟悉很有默契,壞處其實是會僵化沒有新意,所以有這種交流的機會,是會帶來一些衝擊,看到一些不同的態度,也會顛覆改變一些自己既定的想法,這些衝突與刺激,其實是幫助成長的最好良方,愈接受對自己開拓視野及成長愈有幫助,愈排斥就愈浪費這個打通任督二脈的機會,因為藝術家愈展現他的工作態度,就代表這是他愈看得起你,對你專業的要求,當然我們愈要以專業的表現來回應,而這個專業的表現不只是在行動及能力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專業的態度,要展現兵來將擋,水來土淹的從容表現,讓他測不到你的底線,愈實在的沙包打下去愈沒有聲音,愈不飽滿裝了棉花的砂包打下去聲音愈大,半瓶水才會叮噹響。

      以替代道具為例,昨天第一天裝台我們才拿到圖,他需要一個床及枕頭,於是我們立刻用僅有的木材按圖施工變出一張床,但是由於床腳的跨距太大,應該用鐵材較為合適,所以除了原本四個床腳之外,我們必須在中間加兩個腳,但是這樣和原本設計的預期有出入(原本希望床腳內陷,使床看起來像是漂浮在空中),所以設計就請我們繃黑布,繃完黑布後,因為只有六個腳,所以黑布無法平整規矩,於是我們又將黑布拆掉,將床加立面封板再繃黑布,至於枕頭,原本是將黑布捲成瑞士蛋捲樣,外貼膠帶固定,但是設計嫌膠帶會反光,所以我們在枕頭中心加紙管,再將布捲在紙管外用手釘槍固定,但是因為紙管較小所以黑布繞比較多圈,於是枕頭從側面看就不是十分正圓,當設計提出這個問題後,我們立刻用較大的茶葉罐外面只包一層黑布。

       在不斷的改進中難免會有疑惑,這不是替代道具嗎?到底替代道具要做得多像?以我以前在雲門與老林工作的經驗,一開始老師一定無法說的清楚,我會先準備23個一樣的原形道具,只給他一個工作,當他有進一步的指示或是舞者有新的需求反應,我會立刻照指示改裝第二個,等改好後就把第一個換回來,這樣老師及舞者可以不用等我持續工作,然後我會保留第一個原型的不動(以免老師又反悔),然後將第三個先加工改成與第二個相同,然後用第三個來等待下一次新的修改指令,而往往改到最後這些替代道具就成了演出的實際道具,因為表演者最習慣這些在工作中用順手的道具,等到工作一段時間都確定後,我就會有演出道具及備用道具了。因為藝術的本質就是真善美,藝術家工作是不能妥協的,尤其是視覺的畫面,就算是未完成品的替代道具,也不能干擾影響他的情緒,所以所謂排練用的替代道具,其實就是指不斷會有更改可能性的精美道具的代名詞,是一步一步要賦予功能性及美觀的未完成道具,在工作的過程中,藝術家不是不知道這些無中生有的未完成品不是演出成品,他只是要精確的表達他的需求,好幫助提供修改的方向,就地取材往往就是靈感的開始,各位馬蓋先請沉穩成熟的幫助藝術家完成他的工作,因為這樣的過程就是藝術家幫助你成長的最佳禮物,要把自己當成慈祥和藹的土地公,不但有求必應,還要專業的讓他在陌生的環境中舒適安心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