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國製作的環境篇          

     跨國合作激發不同的火花是最近幾年的趨勢,倒不是遠來的和尚比較會念經,而是在不同文化的撞擊之下,往往會有不同的火花,為符合潮流的趨勢,這幾年兩廳院也著手請外國導演來台導戲,例如2006國際劇場藝術節<敲天堂之門>的法國導演,2006漢唐樂府<洛神賦>的法國導演盧卡斯,2006香港導演林奕華的<水滸傳>2007香港導演林奕華的<西遊記>2007日本導演的NSO歌劇<梧桐雨>2008年法國導演盧卡斯的NSO歌劇等,都是由兩廳院主導,以自製、委製或合製的方式進行,就製作的立場而言,不是劇院派一個舞監有空時跟排,或是找個團體及給個排練空間,就能把製作做好,當然找個團體委製要比劇院自製只派一個節目企劃部承辦人員及一個舞監要來的好,而這次與大師羅伯威爾森的工作模式,找本身有技術團隊及有製作能力的國光合製,則更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有技術團隊跟著工作,才能立刻提供導演排戲發展的需求。

     以法國音樂劇小王子為例,是在法國劇場舞台上工作了兩個月,完整演出的編制,甚至令人頭痛的十面旋轉的鏡牆,當初也是用較安全的鏡面壓克力,等到在台上架設完畢後,導演看了勃然大怒,於是馬上拆掉改以真的鏡子製作,所以導演可以富裕的隨著排戲修改需求,而洛神賦的情形在台灣已是令人稱羨的條件,導演之前在漢唐樂府排戲,製作團隊在電腦中與導演工作,首演是在進劇場的第十二天,導演在星期三與舞者上台工作直到隔週週五首演,所以有時間調整與電腦或想像中的差距,或是以雲門為例,以往對於新的製作,除了在排練場有與國家劇院舞台相同大小的空間可工作,隨時有技術組可製作替代道具或解決問題,有燈光及音響可配合,在進劇院之前,還會租北藝大展演中心再加入舞台、投影及所有技術部份,實際的景試搭完,所有人在演出的環境下工作一週,然後才進劇院裝台,也因此雲門才能維持一貫的品質要求。

     對於跨國製作的導演而言,,除了文化、語言、工作夥伴的不同,如果要什麼沒什麼,或是沒有對的人可解決問題,隻身在陌生的環境中工作,很容易會壓力過大情緒失控,或是無法印證原本的想法而選擇簡化,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可以體諒外國導演在異地工作的壓力,儘量提供可讓他發揮的環境,他才能有所發揮,在不了解他原本製作的環境是如何時,不要以我們在台灣的製作條件來看待他,有很多時候不是錢或是多少人配合的問題,大部分他都只是需要一個可以回答解惑給肯定答案的人,如果有困難只要趕快讓導演知道,他就可以修改想法或是尋求其他解決之道,舉個例子,2007年德國歌劇玫瑰騎士來台時,導演想要更換所有燭臺,技術總監手繪草圖要求我買幾種燭台回來給導演挑選,我回答有困難後,他簡直無法想像德國家家戶戶都有的燭台,在台灣根本沒有太多型式可挑選,而且價錢相當昂貴,當我開車載他們的道具管理到處去看後,他就直接告訴導演用原本的就好,不要再想換新的型式,又如十幾年前雲門請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編舞,當她告訴我她需要粉紅色的捲筒衛生紙,我當場告訴他可能有困難,然後努力找了一個星期都找不到後,他不可置信的說香港滿街都是,最後是請她自己從香港帶來,有時導演認為很簡單或是理所當然的事,對我們卻是十分困難,但是只要趕快委婉告知,就不會累積誤解及不好的情緒,影響彼此的工作,當然有足夠的資源可使用,導演會更容易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