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保利劇院看兩岸20年來劇場發展差異2
在台灣作演出都是一個一個場地搶著去排隊搶場地,沒有場地就沒有演出,搶到場地有時卻無法搶到對的檔期,導致巡迴無法一氣呵成,就算場地檔期都解決了,還要面對大大小小的硬體限制,場地有的沒右側舞台,有的沒左側舞台,有的沒後舞台,從國家劇院50幾根吊桿可用到某些劇場只有3,4根可用空桿,舞台深度從國家劇院最後一桿C51離PL1533到舞台深度連10米都不到的小場地,還要適應各個場地不同的管理辦法及文化,如果從國家劇院首演出發,用了turntable(轉台)及背投,巡迴就是一連串災難的開始,因為台灣只有一個turntable是館方的基本配備,而背投也只有台中中山堂勉強能投出14米寬度,某個程度來說要用巡迴劇場條件來箝制設計,讓設計不能盡興的為國家劇院量身訂作來做設計作品是有些殘忍,但礙於巡迴裝台時間不足及硬體差異性實在過大無法一一克服,有時不得不於創作過程中一再提醒設計這個演出巡迴會去哪些場地,期望設計能主動讓步調整設計內容以務實的解決巡迴將面對的問題,這是台灣一直以來的情況。
在保利院線的世界裡,技術要面對的問題就少了許多,雖不至於書同文車同軌像荷蘭連吊桿數目間距都一樣,但基本舞台、側台、後台空間都差不多,機械功能也差不多,吊桿數目及位置雖有不同但差距不大,幾乎不會為了因應場地而有太大的調整,演員也少受許多調整的罪,當然還是會有些許不同,例如北京保利是手動桿與變頻器電動桿間隔,手動吊桿可以視需求調整速度,電動吊桿每秒最快1.2米,到武漢琴台保利德國控台每秒最快可到1.8米,到深圳保利劇院是總裝備部的神舟3000控台,極速只有每秒1米,雖然速度稍有差異但差距不大,至少不會連吊桿都沒有,對於不同場地卻是同一套管理辦法,相同的遊戲規則反而不會讓人無所適從,對行政而言,我賣節目不是自己找通路,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找買主,而是可以跟你院線看你旗下各地檔期來做選擇,這是現今台灣想都不敢想的情況,恐怕也是永遠無法達成的夢想,因為事權不統一,各地文化中心隸屬各地文化局,人事任用權在民選的縣市長手裡,這其中複雜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盡。
目前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有12個子公司及2個分公司,經營管理著14個一流的劇院,北京保利劇院、中山公園音樂廳、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東莞玉蘭大劇院、武漢琴台大劇院、深圳保利劇院、河南藝術中心、惠州文化藝術中心、煙台大劇院、常州大劇院、重慶大劇院、泰州大劇院、溫州大劇院、武漢琴台音樂廳,除了直接經營管理這14個劇院,2009年也對青島大劇院及寧波文化廣場大劇院作項目諮詢服務,某一個程度來說,這些個別的劇院也不用像院線外的非保利劇院必須單打獨鬥的找節目,一個賣錢的好節目,在選擇面對個別單一的劇院還是十幾個劇院的院線,答案自然很明顯,將劇院用連鎖企業的模式來經營,創造出競爭力與雙贏的局面,不管執行結果成不成功,但這一步,台灣卻是連邁都邁不出的一大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