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過界的專家別再鬧了

    上個周末花了二天的時間,參加了四場表盟所舉辦的2009文化論壇「盤整待變.逆勢飛躍-表演藝術求勝策略」, 雖然內容跟技術無太大相關,多半探討的內容是藝術行政的行銷部分,但是沒有觀眾就不會有演出,沒有演出也就不會需要劇場技術人員,所以基於關心表演藝術現在所處的環境,我還是出席了所有的論壇,席間李副市長提到了接下來台北市會發生的「定目劇」,包跨了花了幾億所改建的三個閒置空間,以及台北市士林未來的藝術中心,都會朝「定目劇」做為未來規劃的走向,姑且不論台北(台灣)是否已經有了夠成熟的條件來支撐「定目劇」的出現,但是如果這是正在進行的政策,也就不容許我們再分析、討論到底時機及條件成熟了沒,而是要趕快準備迎接這個新的改變,正巧今早有機會去「看」一個昨天李副市長才提到的劇場,竣工才二天,真可說是嚐鮮之旅。

    看了之後心情就跟這周驟降十幾度的溫度一樣,忽然背脊一陣涼,自從雲門大火之後,燒出了一堆閒置空間,各個閒置空間的改建再利用當然是件好事,可是改建時的計畫是否真有劇場的專家參與其中?目標如果定的太勉強,是否又是製造更多的問題?改建當中牽涉到的建築法規問題,如果公部門無法排除就削足適履是否只是掩耳盜鈴,為何一定要將很棒的排練場提升為要對外營運的500人中型劇場?簡單舉幾個例子,這個「劇場」最大的貨梯連4尺X8尺的夾板都進不去(應該略小於國家劇院後台的人員電梯),別懷疑這是真的;如果所有與整棟大樓共用的客貨梯一起使用,根據接待我們參觀的「主任」(可能是營造商)表示,散場要疏散500名觀眾大概需要一個鐘頭,我想也許有趕時間的觀眾願意走十層樓的樓梯那就會快一些;或是姑且不論現有配備的燈具如何,沒有外區貓道或是二側包廂,也就是沒有任何F.O.H,整個下舞台(大概1/3的舞台)沒有正面光,有再多頂光及背光又有何用?看著燈桿上總數不算少的老舊燈具(當然是噴的烏黑嶄新的外殼),我漠然啞口,更別提那位於右上舞台面對觀眾席的控制室。

     這使我連想的幾周前去看的另一個劇場,舞台正上方竟然有固定式的音響反射板,而燈桿就可憐的架設在四道固定式的音響反射板之間,相當不錯的觀眾席,昂貴的座椅,還算寬敞夠用的貨運電梯,卸貨碼頭就算是40呎貨櫃都沒問題的空間,但是到地下室卸貨口的車道限高只有2.5公尺,所以雖然有有如TICC的地下停車場空間,但是只有小貨車能進的高度,連著看了二個新的劇場,也讓我想到了二十幾年前先有房子外殼再塞進去的兩廳院,所幸當時有德荷小組而不是只有建築師,雖然沒有右舞台的國家劇院卻也一直都是二十多年來我們最好的場地,只是這些年台灣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劇場」,有太多的問題不用到要找「德荷小組」,真的,隨便劇場裡抓個時段費超過600元的crew,都能給些實際能用的建議,而不是現在看到不知要怎麼用的結果,蓋了一堆不尊重劇場使用者的意見的房子(其實劇場工作者都狗吠火車的給過不被採納的意見),有舞台有觀眾席就是劇場嗎?其實廣義的劇場定義他還真是如此,會蓋房子知名的建築師一堆,會蓋不實用不好用的劇場的設計師更是比比皆是,新劇場如此,改建成的劇場如此,中部幾十億正在蓋的也是如此,想想國館似乎也還不算太糟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