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兩岸劇場的差異

        早期大陸很多團體沒有專業到進場裝台前會先做足功課,先用autocad套圖決定桿號、檢查巡演場地與首演場地的各種差異,這當然跟很多場館自己都提供不了專業資料也有關,通常演出團體也不會事先場勘,總是裝台時到現場看了才決定,與其羨慕他們這樣都能演出,我更感謝台灣標榜多功能劇院帶給我的成長訓練,每個場地都有他必須絞盡腦汁想法子克服的難關,如果事先不做好功課帶足了外加設備,到現場就死定了,而現在大陸新的劇場,似乎也讓大陸團體不太需要做了功課才能來,因為空間都足夠,不管是舞台上或側後台都大過你所需求,吊桿數也遠多於你所要使用的,各種專業設備及劇場設計幾乎讓你只要帶自己的東西就好,無需針對不同劇場帶不同設備外加,而台灣新的劇場似乎依舊延續台灣劇場特色,繼續幫助台灣的黑衣人動腦成長。

         除了硬體之外,在軟體的劇場管理者上現在也有明顯的差異,在2008京奧之前,大陸的館方大爺和台灣早期的文化中心大哥基本上是差不多的,說是不配合處處刁難也是貼切的形容,管你是誰反正我最大,到我這一切看我心情照我規定辦事,別說服務的觀念,能讓你委屈的做你都該感恩了,可是北京奧運之後,雖然劇場管理者沒有立即大幅換血,但至少比較找得到人配合度也愈來愈高,而保利院線的管理模式已經讓台灣的專業團體感到十分滿意,也接收到館方在專業及管理之外還有「服務」態度的訊息,猶如在地獄中找到天堂,但不料急起直追的中演院線更令人驚艷,比起保利更加彈性與人性,更強調服務與友善,似乎在台灣奢望期盼而未能成真的館方在大陸橫空出世,年輕的館方有著正確的教育訓練後所展現出的自在,甚至到了有些許信仰的地步,傳統被動的被灌輸「這活就得這麼幹,就是要配合要服務,做不來趕緊走,後面排隊等著的人多的是」,這樣的觀念已內化成主動、認同與發自內心,站的像人形立牌的保全與邊哼著歌在廁所搞衛生的清潔阿姨也都是如此。

         而台灣在採購法、各種評議、預算、民代、媒體........各種的限制及掣肘之下,專業空間一再被擠壓與外力干擾,用香蕉找猴子、一人當數人用只要求數字績效卻不給足夠的人及錢,短視而不投資已經不太有讓專業人做專業事的空間了,現今的大陸是進化到如海底撈或台灣的長榮桂冠式的服務,說的是企業認同、真心的熱愛自己的工作,以自己是團隊中的一員為榮,提供的是關注不打擾的優質服務,而將來的台灣,恐怕也僅僅能維持著鸚鵡學語似的形式上不斷重複的「歡迎光臨」,只剩口號的服務而無法有實質的內容,面對兩岸大環境的變遷是令人憂心的事情,真不希望有一天要到大陸來學習劇場管理,雖然現在實質上已經是了,真不希望以後要到大陸來看台灣好的劇場演出,台灣出走與市場重心轉移的團體有增加的趨勢,真不希望以後要到大陸來找專業的劇場黑衣人,真希望在台灣設計劇場的設計能來大陸看看什麼是現代專業劇場,真希望台灣的「領導」能來大陸親眼看看什麼是現代專業劇場,大陸劇場各領導來台灣學習交流也不過是幾年前的事,大陸持續的複製學習與改進,台灣不停的內耗空轉與自綁手腳,說真的,看著大陸的背影愈來愈小,真是令人不甘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