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保利劇院看兩岸20年來劇場發展差異4

從對岸不到十年前開始說要在中國各地廣設100個一級的劇院,當時台灣的政府部門相對應提出要在台灣北中南蓋5個像國家劇院般國家級的文化中心,同樣的時間過去了,這幾個計畫很久的劇場一個都還沒落成,而對岸呢,隨便以廣州為例,這幾年我剛好都跟不同團體去演出過,2007年我去演出的還是在老舊的黃花崗劇院,2009去就在嶄新的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一天要15萬人民幣的場租,當時聽說廣州正在蓋另一個新的劇院,2010再去就到了場租一天20萬人民幣的廣州大劇院演出,而廣州大劇院的一個年輕朋友,30歲不到已經從上海大劇院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再跳到廣州大劇院擔任同年紀台灣人想都想不到的職位,對岸對劇場人來說是機會多到你無法想像,當然他們競爭也非常激烈,只怕你沒能力,完全不怕沒機會,我認識很多不到30歲的年輕人在對岸擔任台灣40歲都不見得有機會的職位,當然他的歷練及能力也是足以勝任他的職位。

不只是在保利院線有人才向上提升的機會,我記得2007年我們也去了國父的故鄉廣東中山,一個只花了2億元人民幣就蓋出的新劇院,比主舞台還大的左右側台及後舞台,設備完全不比我們國家劇院差,可是相對應到台灣,他可能只是台灣鄉鎮市公所的很地方層級的一個地方劇院,雖然當時館方的素質還不行,但最起碼有舞台有戰場可發揮,對專業劇場技術人員而言,大多數人在台灣像是沒有戰場的士兵,說來真是情何以堪,1,2年前協會(TATT)針對台灣23個文化中心的技術人員做了一次全面的訪談,在我負責的其中一個文化中心訪談有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對話,我照著設定好的問卷問:請問中心技術同仁中有多少是本科系的背景?得到的答案是我們全都是本科系的,都是跟「機」、「電」相關的背景,因為文化中心的燈光、舞台及音響是由機電組負責,所以在彼此各自對「本科系」的認知是南轅北轍,這是為何使用者與管理者永遠像白天不懂夜的黑的緣故。

這些也許即將落成的新劇院不會是我們的歸處,就像幾年前紅極一時的名詞「文化產業」,以及現在正夯的「文創產業」,似乎跟劇場人關聯也不大,我想到的總是大學時老師說的「劇場是門便宜的手工業」,或是我第一堂課老師說的「劇場餓不死人但也賺不了錢,想賺錢的現在就可以出去」,或是聶老師說的台灣劇場是「業餘的做不好,專業的活不了」,所以之前我對「文化產業」的看法是沒有產值哪來產業?現在「文創產業」加了創意對我來講感覺好多了,但好像也跟我們沒啥關聯,似乎劇場人窮慣了沒啥產值,加上創意就可涵蓋各種商業場有資源的活動廣告或公關公司可以加入來發揮,劇場人單打獨鬥一盤散沙慣了,這些好像都跟我們無關,文建會升格為文化部又如何,增加編列活動預算也輪不到劇場人,幾次大型活動經驗我的感覺劇場導演光被採購法就綁手綁腳,再加上公開招標後產生的廠商,只管得標標案內容誰管你導演需求及節目需求?而了解這些劇場導演需求的技術人員根本連去取標單的資格都沒有,幾次之後,恐怕愛惜羽毛的導演及設計在受挫之後意願會愈來愈低,到時這些地方的活動工程預算似乎也跟劇場人沒啥關係,劇場,似乎還是脫離不了便宜的手工業的宿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