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技術/CUESTAND BY AND GO          

     什麼是cue,說來慚愧,聽了上萬個cue的我無法精準的解釋,希望有給cue的舞監能精闢的解釋。以下是在網路查到的意思:

1. 【戲】提示,尾白

at a cue from the director

在導演的暗示下

2. 暗示,信號;線索

I threw her a cue but she missed it.

我給她暗示,可她沒有領會。

3. (分配給自己的)角色

vt. (及物動詞 transitive verb)

1. ...暗示[(+in)]

The band director cued the drums to begin.

樂隊指揮暗示鼓手們敲起來。

2. ...插入演出

      在燈光來說,cue可解釋成畫面,其他的也許指令是較接近的意思吧。

觀眾花錢買票來看的是精彩的演出,不止是只有台上表演者的演出,還有各部門來加分的cue,而整個演出的成敗,全扛在舞監的肩上,因為所有人都是聽cue的人,而舞監,就是給cue的人。

      由於舞監調整他的cue點有時是以不到一秒的時間在微調,所以聽到cue應該是像開槍一樣,應聲倒地,是不容許有秒差的,否則舞監永遠call不好cue,舉個例子來說,有時fly cuecall的是懸吊出現的點,有時是完成的點,但是每一桿離沿幕的距離都不相同,所以不穿幫高定點也不同,舞監會先依他call完後幾秒出現,再來調整提前幾秒下cue點,當然前提是flyman要有職業道德,每次都是如開槍般應聲倒地,聽go就走,而且速度每次都一樣,舞監才能把他的工作做好,所以他並不是像燈光一樣按go就好,又如國家劇院的電腦吊桿,舞監一call,操控人員立刻就go,但吊桿卻有將近1秒的秒差,這些都是需要調整的,又如燈光及音響常有0cue,那些不戴intercom,邊偷看電視甚至用腳按go的人,試問要舞監怎麼把他的工作做好?所以舞監的工作是很難的,不是低著頭唸盲cue,不吃螺絲就能把cue call好,當然,絕大多數的舞監都是替不專業的crew揹黑鍋。

      我個人比較喜歡英文的call法,以我一個不是舞監的人,要來說舞監的call法是有點不夠精準,通常在舞台的cue之前2~3分鐘,舞監會先有提醒,然後在走cue前會有準備,然後才會”go”,舉例來說,SMIt’s  warming cue for fly cue 3flymanfly cue 3 stand-by(此時離cue還有一小段時間,flyman回答完後看fly cue list,再度確認cue的內容、桿號、速度或提示,走到要拉的吊桿旁待命),SMStand-by fly cue 3flymanfly cue 3 standing-by(此時已解開煞車,雙手高舉抓著繩子就只等go這個指令),SM: fly cue 3 goflymango(完成後回報clearcompeletely)。中文的call法是沒有warming,只有stand-bygo,所以有時聽到stand-by,解開煞車,雙手高舉抓著繩子然後等go等到手抽筋,或是只有一副intercom卻有多人要同時走fly cue時,就看到戴intercom的可憐蟲高舉著發抖的雙手,又不敢放下,因為怕被誤會成go的指令,1990年藝專的芭蕾舞劇胡桃鉗,在國家劇院的演出時,就發生過這種誤會的慘案,當時從外國回來call cue 非常專業的舞監Jack,提前12分鐘唸完十來個準備cue後(燈光、舞台、投影、閃電、特效、elevator….)那是耶誕樹要從小樹變大樹的重要cue點,所有部門走同一個cue,當Jack把手舉起來回頭時,發現側舞台有許多舞者擋在他與flyman之間,於是高舉的手揮了揮喊走開(叫舞者走開),當時是舞者準備上台的我就想:ㄘㄨㄚˋ 賽了! 果然所有的手動桿都同時走,所有在intercom上沒聽到指令的其他部門都以為自己miss cue,趕快先走再說,於是那魔術師一揮手全世界一起要走的cue,提前一分多鐘像零零落落的煙火般發生,然後就看到Jack雙手抓著頭髮慘叫哀嚎。所有人都傻了,唉,好慘!

     中文的另一個麻煩是在這個字,他不像英文的”go”簡短無爭議,有時舞監call的順了(已丟本)或是太入戲,這個就變成資 歐 偶偶走以如影隨行為例,他的fly cue 11.5是個6秒要著地的白紗cue,但不知為何舞監對那個cue 那麼有feel,等他很有起伏的資 歐 偶偶走完已過23秒,那我到底是要在資發動,還是偶發動,或是等到走才走?而且有吃到整人遊戲鹹的和果子的感覺,(和果子一般是甜的)明明是要衝的cue,得到的指令卻是軟綿綿,還好他fly cue 26.14秒著地的白紗cue不是如此,不然真要抗議翻臉了。

每個人對自己,對工作的態度都不一樣,雖然是在同一個演出中,大家做的事情不一樣,得到的感受與成就也不同,以如影隨行而例,在台北我聽了一個星期的廣播劇(因為沒啥機會看到舞台),到巡迴因為工作的調整才有機會看到舞台(電視果然比收音機有趣),但這就是我的工作,我不是花錢買票的觀眾,同樣的事,會因為不同人的認知與角度而有不同的看法,見山是山,然後見山又不是山,然後見山又是山,境界的不同要靠時間及學習,只有不斷累積才能到達不同境界,但是很不幸的,這是個teamwork的職業,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停下腳步,只能設法努力跟上別人,不要拒絕學習成長,拖累大家,不要為了無謂的面子問題,阻礙自己的成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zu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